专家学者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学者 > 学术分享

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顾明远未来教育思想初探

发布日期:2019/01/08 15:58:00 访问次数:662 作者:刘美凤 王飞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的教育思想既关注千姿百态的教育现实,也在字里行间勾画着我国教育的未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及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的学习经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从教经历,从普通教师到担任中学和大学行政职务的管理经历,从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到担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席会长的兼职经历,从亚洲、美洲到欧洲等的出访经历,以及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从事外国教育研究到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经历等,使他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涵盖教育的各个阶段,触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顾明远作为我国当代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对未来教育进行了全面、透彻的思考。
 
    一、未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未来教育到底是什么样?依据什么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因此会导致各种结果。例如,有人从技术发展的视角出发预测未来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要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却因多年之后并没有发生所期望的变化而导致失望的情绪;也有人很早就从远程教育的视角出发预测未来学校会消亡,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学校消亡的蛛丝马迹。不恰当地思考未来教育的出发点不仅不能准确预测未来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会混淆视听。可见思考未来教育的出发点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顾明远提出过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教育主张,很多影响到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这与他一贯坚持的思考未来教育的两个出发点不无关系。
    (一)未来教育观
    顾明远眼里的未来教育不是指遥远的若干年之后的教育,而是当下正在进行着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教育就应当是面向未来的,办教育就需要具有前瞻性、超前性。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1996年提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因此教育需要有预见性、超前性。”2016年又指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到2017年,未来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他进而明确提出了思考未来教育的出发点:“大家都在讲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什么?未来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教育的事业就是未来的事业……”
    可见,他的未来教育观自始至终没有发生过改变,这就是他思考未来教育的第一个出发点。
    (二)关注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既然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就需要及早关注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他思考未来教育的另一个出发点。
    他始终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而观照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他曾多次撰写相关的研究长文,比较典型的有《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等。这三篇文章分别对现代生产(工业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进行界定,阐述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并且探讨教育如何应对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可被视为未来教育;与时俱进,持续并及早关注未来社会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反观该提供怎样的教育,这就是顾明远一贯坚持的畅想未来教育的两个出发点。
 
    二、开启未来教育之门的钥匙
 
    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就增加了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的难度,如前所述,并不是所有的预测都能够如期实现,也因此不能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发挥作用。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探循以及拥有国际比较教育的视角成为他开启未来教育之门的三把钥匙,在变幻莫测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变化的浪潮中,为我国教育的未来把脉,引领教育的未来发展,并总是能够在众说纷纭的未来教育观点中处乱不惊、拨乱反正。
    (一)把握教育本质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才不会被世间乱象所困扰。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三层含义:其一,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其三,教育是通过传承文化、创造知识,维护和增强生命个体的尊严与能力,使个体社会化并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的。
    顾明远认为“教育的本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性来解释教育,如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作为政治工具,在“文革”后作为经济建设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反观教育的自身功能,顾明远指出:“教育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个人乃至人类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来服务社会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一个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变为一个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但人的发展只能从适应社会发展的单一视角来看吗?他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的观点,提出当前对教育本质的思考还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对教育本质更加深刻的认识。
    顾明远正是不断探索、反思并牢牢把握住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从而探清教育未来发展之路的。可以认为,这是他预测与判断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一把钥匙和首要依据。
    (二)探循教育规律
    规律既可以解释现象,也有助于预测未来。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顾明远把握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另一个主要依据。
    他指出“通常讲有两大规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即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主要是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另一个是教育的内部规律,即教育同教育对象的关系”。
    首先,他特别关注教育要主动应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一般认识,即教育规律。例如,他指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因此“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生产的要求”,另外,一个政体国家的教育当然也需要响应政治制度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政策文献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江泽民的教育创新理论,还是习近平的教育思想等,他都认真研读,并将之转化成对学生相关能力培养和教师素质的呼吁,转变成对教育改革的研究等。
    其次,他非常重视教育自身基本原理的研究。其中,特别强调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做到精心,就要了解儿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经历和家庭的文化背景”。“……要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这与他所秉持的“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价值”的观点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认为,顾明远开启未来教育之门的第二把钥匙就是探循教育规律。无论是教育的外部规律,还是教育的内部规律,都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拓展国际视野
    顾明远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鼻祖。他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跨越文化寻求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反思并引导我国教育的发展,这是他运筹帷幄,把握未来教育的第三把钥匙。
    顾明远有丰富的出访经历。在苏联五年的专业学习和两次访问经历,足迹遍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研究机构,连同苏联的文化濡染,为他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理论基础。多次访问日本并讲学,感受到日本对传统教育、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的重视;对日本重视课外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及当时正在进行着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改革提倡综合学习活动等深有感触。这些为他思考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欧洲访问经历,使其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根植于心,并作为对未来教育重要的思考框架。同时,芬兰教师的高素质、高动机、个性化教育等教育平等和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现实进一步证实并坚定了他的教育信条。
    顾明远与许多国家的著名教育研究者长期保持着学术交往关系。近些年来,为促进教育国际化与国际理解,他与国际教育领域的大师们频繁对话。从2009年开始,与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池田大作通过书信对话,最后形成著作《和平之桥:畅谈人间教育》;与赫尔辛基大学前副校长、芬兰资深教育专家哈内娜·涅米教授进行“当东方遇见北方——学习花园之中芬教育大师对话”。另外,两次跨界与国际学习型组织大师彼得·圣吉对话,以及与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佐藤学的主题对话,都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我国在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研究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
    遍览世界教育发展动态,深悟各国国情与文化,加上对各国教育制度、理论及实践等的深入研究与比较,反观我国教育,便能超越文化与现象,在心中升华出对教育本质与一般规律更为深切的认识。把握教育本质、探循教育规律与拓展国际视野,三者交织在一起,成为强大的合力,助力他开启我国未来教育之门。
 
    三、具体前瞻性的未来教育主张
 
    顾明远思考未来教育的两个出发点,开启未来教育之门的三把钥匙,让他高瞻远瞩,以不变应万变,提出了很多具有预言性的教育主张,其中很多都影响到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引领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基于并坚持“教育要主动与社会生产相适应”这一教育原理,较早提出前瞻性的教育改革举措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久,顾明远感受到现代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因此提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应产生联系。结合现代生产的特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要为社会生产培养人才就需要“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普遍规律。这是极具前瞻性的普适性教育原理,它推演到后期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是适合的。基于并坚持这一教育原理,他较早地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的举措,引领了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日益一体化,综合性的研究问题越来越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备受关注。于是,顾明远指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很重要。“新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光靠自然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必须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都是时隔近40年后的今天大力倡导的,可见其教育主张的前瞻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他提出教育要培养“主动发展,学会学习、具备不定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等”的人才, 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这些知识不是那些靠传统的传承方式获得的旧知识,而是靠创造性学习获得的新知识,不是那些远离现实的死知识,而是生动地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活知识。因此,创新无疑是知识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21世纪培育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来自世界的经验》的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种技能,即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生活能力。顾明远认为:“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指出培养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未来社会是一个国际交往十分频繁的社会。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
      2.反观现实教育,前瞻性地提出教育改革的举措
    顾明远与时俱进、领先感知社会各发展阶段所要求的能力,及时反观当时的教育,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改革举措,引领教师的教学、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进行教育改革。
    一是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倡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针对技术的发展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他提出:“实践证明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使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迅速陈旧过时,这就促使人们要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这就出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不可能都发生在学校里,因此“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大。教育已经不能限于学校教育的框框内。它应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切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呼吁重视职业教育。他在20世纪8090年代就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针对当时我国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呼吁要重视职业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但是,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中薄弱的环节。”他的呼吁推动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系列国家政策文件的酝酿和出台。
    三是倡导育人模式的变革,呼吁“教育的未来是从教到学的转变”。“当今时代在不断变革和不断创新……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孩子们将来怎么能走向社会,怎么能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相信他们潜在的能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最根本是从教到学的转变。”“今天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把力量放在从教到学的转变上。这种转变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才发展的规律。”
    如上所述,顾明远提出的信息社会发展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是靠传统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无法办到的。教学模式变革,从注重教到注重学,是当前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他的呼吁必将发挥促进作用。
    (二)前瞻性地指出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作用
    顾明远一直关注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早在1994年就以“教育过程的又一次革命”为题专门提出电化教育(当时该领域的名称)对教育的革命性作用。“电化教育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问题、方法问题。它对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必将引起教育过程的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又指出:“信息技术绝对会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教育革命,在教育的培养方法上、教育内容上、师生关系上,都会引起很大的革命。信息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对信息化、互联网的认识,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技术改变教学原则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到改变教学内容与教材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再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还有使远程学习、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得以发生等,他一直追踪并从教育本质的视角审视技术对教育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敬畏并憧憬着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未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又一次证明他对未来教育预测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三)提倡办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基于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的内部规律,顾明远在2010年就提出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同的……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得到圆满的效果。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
    一脉相承,因此他也并不反对英才教育,极力反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提出废除三好生,反对把奥数作为升学的条件以防止奥数成为没有数学天赋孩子的恶魔等等。这些教育主张都已经或正在引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四)拨乱反正,去伪存真
    顾明远不仅手握“三把钥匙”为我国未来教育把脉,同时还利用它们及时拨乱反正,去伪存真。
      1.反对教师和学校消亡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学校将消亡,课堂将消失,有纸载体将被无纸载体所代替,当然教师也就可有可无了”的言论。顾明远指出,学校是不会消亡的。“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学校的育人环境、文化氛围、文化传统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教师也不会被机器所替代。“不仅因为教师有专门的育人知识和能力,而且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更何况最优秀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也必须有教师的参与才能制作出来。”“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他从教育本质出发进行分析,所阐述的这些思想得到了现实的证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反对教育产业化
    针对20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学校企业化的思潮,顾明远义正词严地指出教育是一项有益于人类福祉的全球公益事业,绝不能将教育同其他经济活动混为一谈,走向产业化。国家有义务和责任投资办教育,而不是把教育放到市场上去调节。他认为:“教育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办事,不能用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律,互相不能替代。”
    他又从国际教育的视角指出:“教育从来就是国家办的重要事业……教育经费在任何国家都是由政府保证的。特别是义务教育,世界各国都是免费的。即使是商品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从来没有把教育当作商品推向市场。”他的这些理论具有拨乱反正的实践意义,避免了我国教育陷入混乱,少走了很多弯路。
      3.反对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技术的发展
    当前,未来教育成为热议的话题。谈未来教育的人也大多是从事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的学者。给人一种“总是以技术的发展为逻辑起点”来谈论未来教育的错觉。“特别是信息技术界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憧憬。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教育,但同时又不满意教育变革那么缓慢。”
    依据顾明远未来教育观,未来教育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教育。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教育应用的技术手段及由其带来的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可以随时改变,但是“教育的育人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不会变”。信息技术用于医学或军事领域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可以立竿见影,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是为了育人,它不是唯一一个决定教育变与不变的因素。他认为:“考虑未来教育不能只从技术着眼,而要从未来时代的发展着眼,从人类未来发展着眼。”即人类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教育如何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准备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能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起到什么作用?这是思考未来教育的逻辑思路,而不是先从未来教育使用的技术手段入手。当然,他也相信技术的发展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顾明远是教育大家,他以为未来规划现实的教育为己任,深远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政策的推进与教育实践的实施。他的研究和实践涵盖教育的各个类型、领域和阶段。正如他所说,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就必须具有未来的眼光。把握教育本质,探循教育规律,拓展国际视野这三把钥匙,再加上他长期不脱离各级各类教育的实践,让他能够在“万物皆变”中找到“不变”,即教育本质不变;在所有“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即一定时期由世界范围内教育共同体的认识所形成的教育规律是相对确定的。这让他总是能够处乱不惊,及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让他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形成的超前的学术主张,也因为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发挥了引领我国未来教育理论和实践整体发展的作用。